虚伪是一个汉语词语,指行为、言辞或表现与真实思想、情感或性格不一致,通常通过伪装、虚假表达或违心行为来迎合他人或实现特定目的。具体含义和特征如下:
一、核心定义
虚伪的核心特征是 表里不一,即 口是心非,表面呈现友善、善良或真诚,而内心却隐藏着其他动机或真实意图。
二、行为表现
伪装与虚假表达 通过夸大、歪曲或完全虚构事实来塑造形象,例如在社交场合伪装成善解人意的倾听者,实际却漠不关心。
违心行为
为达到利益目的而说违心之语,如为了晋升而虚伪赞美同事,或为了自保而伪装无辜。
持续性与系统性
虚伪行为往往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需用多个谎言来维持假象,形成“圆谎”循环。
三、道德评价
中性词属性: 虚伪本身为中性词,不直接带有贬义或褒义,但长期或严重时可能引发道德质疑。 贬义倾向
四、反义词与近义词
反义词:事实、真挚、诚恳、忠实、真实、天真、老实、诚实、真正。
近义词:虚假、虚妄、造作、伪善、狡诈、矫饰、作假、权诈、冒充、伪证。
五、哲学与文学中的延伸
在《庄子·盗跖》等古典文献中,虚伪被用来批判脱离真实、仅追求技巧与利益的行为,强调“全真”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也认为,虚伪行为可能与自我保护机制或社会适应需求相关。
综上,虚伪是道德评价中较为负面的概念,指个体为适应环境而刻意隐藏真实、伪装善意的复杂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