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类别的划分标准因分类体系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常见分类方法:
一、按质地划分(基础分类)
砂质土 含沙量多(天然含水量时容重1500-1650kg/m³),颗粒粗糙,渗水快,保水保肥能力差,通气性好。
黏质土
含沙量少(容重1600-2000kg/m³),颗粒细腻,渗水慢,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性差。
壤土
含沙量中等(容重1200-1500kg/m³),渗水、保水能力平衡,通气性适中。
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7大类)
根据地域环境和土壤性质,中国将土壤分为:
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如海南、广西、长江以南);
黄壤、黄棕壤、棕壤(亚热带季风区,如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
褐土、黑土(温带地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栗钙土、漠土(干旱地区,如西北高原);
潮土(含砂姜黑土)(河口、三角洲地区);
灌淤土、水稻土(人为耕作土壤,如平原农田);
盐碱土、岩性土(特殊成土环境,如盐碱地、石灰岩地区);
高山土(高山地区,如青藏高原)。
三、其他分类体系
FAO土壤分类系统
依据形成因素和特性,分为6大类,包括砂质土、粘质土等;
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分为12大类,涵盖砂土、粘土、有机土等;
欧洲土壤分类系统
分为25大类,如森林土、草原土等。
四、特殊类型土壤
黑土: 东北平原典型,腐殖质丰富,肥力高; 砖红壤
盐碱土:如盐沼土、碱土,适合耐盐植物。
总结
土壤分类需结合成土环境、物理性质和生态功能。中国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从热带雨林到寒带荒漠,各类土壤在生态适应性和农业利用上各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