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诗词平仄格律

59

一、平仄基本概念

平声与仄声

平声指平直的声调(如现代汉语的“妈”“天”等),仄声指曲折的声调(如“妈”“天”在古音中属于入声,现归入上声、去声等)。

平仄分类

根据隋唐韵书(如《切韵》《广韵》)及《平水韵》,中古汉语共有24个声调,其中平声占多数,仄声较少。现代普通话中,平声进一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消失。

二、平仄在诗词中的体现

基本规则

- 五言律诗:

每句5个字,采用平起首句入韵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仄起首句入韵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四种基本格式。

- 七言律诗:每句7个字,以首句起韵为规范,同样遵循上述四种格式。

- 绝句与古诗:五言绝句(四句)和七言绝句(四句)在平仄上与律诗类似,但每句字数减少。

具体格式示例

- 平起首句入韵式(如刘禹锡《闻新蝉》):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平仄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仄起首句入韵式(如王维《送李使节》):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万重泉。 平仄格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平仄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平仄格式: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三、平仄的作用与意义

音韵美感

平仄通过声调的起伏变化,形成诗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等字的平仄对比,使诗句朗朗上口。

语义强化

平仄可突出语义重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更”字仄声收尾,强化了递进语气。

创作规范

严格遵循平仄规则是古诗创作的基本要求,但后世文人亦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如词牌诗的灵活变体。

四、常见平仄错误

字词误判

部分字在古音中为平声,现代普通话可能为仄声(如“葡萄”“葡萄架”),需结合韵书判断。

格式混乱

五言律诗若首句入韵,需保持“仄仄平平仄”的格式,否则可能被归类为杂诗。

韵脚不当

平仄规则仅适用于押韵字,若韵脚选择不当,可能影响整体节奏。

五、学习建议

工具辅助

使用《平水韵》《全唐诗校注》等工具书,辅助判断平仄。

多读多练

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平仄韵律之美,并尝试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