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后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占用下属单位车辆:
部分人员既享受货币化补贴,又违规使用下属单位车辆进行日常公务出行,导致车辆运行费用由下属单位承担。
执法执勤车辆管理不规范:
包括超范围使用执法执勤车辆、车辆出行未执行登记制度、维修未履行审批程序、运行费用未执行“单车核算”等,不利于费用分析和控制。
社会化用车标准不一:
如乡镇干部到村办事频繁,但乡镇未制定统一的租车标准,租车费用弹性大,存在廉政风险。
私车公用安全隐患:
部分单位为方便公务出行选择使用职工私家车,发生交通事故时责任难以区分,易引起矛盾纠纷。
公务用车费用高:
改革前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每辆车年运行成本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
公车私用现象严重:
公务用车中办公事、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司机私用各占1/3。
公车使用效率低下:
党政机关车辆运行成本远高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
超编制超标准配备轿车问题屡禁不止:
部分单位仍存在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的情况。
交通费用增加:
事业单位员工出行需自行解决交通问题,远程出差或下乡调研等任务交通费用大幅增加。
工作效率受影响:
取消或减少公车使用可能导致部分员工因交通不便而影响工作效率,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
员工心理变化:
长期依赖公车的员工可能因改革产生心理落差和不满情绪,影响团队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
公车经费使用问题:
包括公车私用、违规摊派公车运行维护费用、私车公养、私票公报等问题。
公务用车平台使用与管理问题:
包括平台管理制度缺失与审批流程混乱、车载定位器形同虚设、公务出行租赁社会车辆未纳入平台管理等。
资源浪费:
专车专用模式导致车辆在领导不需要使用时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
特权与公平问题:
专车制度可能滋生特权思想,引发社会公众对不公平待遇的质疑。
领导和干部用车规定:
领导用车需通过公务用车平台申请,这一规定有效遏制了特权现象,但也增加了领导的用车申请和审批流程。
违章行为处罚:
违章行为不仅面临交通法规处罚,还会扣除相应工钱,若车辆损坏,维修费用由司机个人承担。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公车改革的实际效果,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