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以下是其详细简介:
一、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与教育
周敦颐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慧,12-13岁已读完四书五经。父亲病逝后,随母投靠舅父郑向,后迁居江苏镇江、江西南昌等地任职。
仕途生涯
- 庆历四年(1044)任南安司理参军,以公正廉明著称,改官永州通判。
- 嘉祐六年(1061)任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后因火灾事件愤而离职。
- 熙宁五年(1072)筑庐于庐山莲花峰下,次年病逝,葬于庐山。
学术与政治
- 任官期间推行教育,如南安分宁县狱案中力挽狂澜,展现其刚正不阿。
- 以《太极图说》《通书》为核心著作,构建理学基本框架。
二、学术成就
理学体系
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生阴阳”等核心概念,奠定理学范畴体系基础。
- 主张“主静”学说,强调“静以修身,动以治物”。
代表作品
- 《爱莲说》以莲花喻喻君子品德,流传千古。
- 《太极图说》通过图示阐释宇宙生成规律。
- 《通书》40篇,系统论述天人关系。
三、历史地位
被《宋史·道学传》评为“宋学中叶,周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
开创程朱理学先河,其学说被程颢、程颐继承并发展。
对后世文学家、哲学家影响深远,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亦引用其思想。
四、人格魅力
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喻,坚守理学道德底线。
一生清贫,将俸禄用于教育与济世,被后世尊为“濂溪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