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法中辞退员工的规定,综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搜索结果,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一、协商解除
适用场景:用人单位与员工双方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劳动合同。
赔偿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N),无最低限制。例如,工作4年的员工协商后获赔5个月工资(N=4,+1个月代通知金)。
二、过失性辞退
适用场景:员工存在严重违纪、严重失职、被追究刑事责任等情形。
赔偿标准: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N=0)。
举证要求:需提供书面证据(如违纪记录、判决书)。
三、无过失性辞退
适用场景:
1. 劳动者患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无法工作;
2. 不能胜任工作且经培训/调岗仍不合格;
3. 客观情况重大变化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如企业搬迁)。
赔偿标准:
经济补偿金(N):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不足半年按0.5个月计算;
代通知金:若未提前30日通知,需额外支付1个月工资。
四、经济性裁员
适用场景:企业破产、经营困难、技术革新等客观情况。
赔偿标准:
支付N(经济补偿金);
需优先留用长期合同工、家庭困难员工等;
限制条件:裁员人数超过20人或占职工总数10%需提前说明情况。
五、违法辞退
适用场景: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辞退员工(如无理由辞退孕期员工)。
赔偿标准:需支付赔偿金(2N),即经济补偿金的2倍。
六、月工资计算标准
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为基数,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向其支付标准的300%;
低于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向其支付标准的60%。
七、其他注意事项
程序要求:经济性裁员需提前30天向工会或职工说明情况,并报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证据留存:用人单位需留存员工违纪、医疗等证明文件,以备仲裁或诉讼。
以上规定综合了《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应依法依规操作,避免因程序不当引发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