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国和缅甸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和临沧市,以及缅甸的掸邦和克钦邦等地。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族、汉族、景颇族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晓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和烧白柴等。泼水节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7天,节日为期3天。关门节则每年在傣历9月15日(农历6月中旬)开始,为期3个月。
在宗教信仰方面,德昂族主要信仰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妇女通常穿着黑色、藏青色或彩色的开襟短衫和长裙,头缠包布,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红绒球等首饰。男子则多穿大襟的上衣及宽而短的裤子,头缠黑色或白色头巾。姑娘成年后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以显示其聪明能干和心灵手巧。
德昂族的住宅多为干栏式竹木楼,这种建筑形式酷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头上戴的儒巾,据说是模仿孔明帽子式样建成的。
德昂族人民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擅长种茶。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边陲最古老的开发者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濮人族系。唐宋时期,包括德昂族先民在内的“茫蛮”曾是滇西地区较为强盛的民族,建立了“金齿国”。元代,“金齿国”被蒙古军征服,不少德昂族先民融合到了傣族中。德昂族作为单一的民族载入汉文史籍中是在清代,当时称为“崩龙”。1985年9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德昂族群众的要求,重新定名为“德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