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管理机制
建立减负工作责任制
- 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成立减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及教师职责,将减负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量化管理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 定期召开教师会议,组织学习减负政策,查实并纠正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精简非教学任务
- 严格控制课程总量和课时,开足体育、艺术、品德等课程,严禁用这些课时补习文化课。
- 减少报表填写次数,推行信息化管理,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次使用。
二、调整工作负荷
控制在校时间与作业量
- 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不超过6小时,保证9小时以上睡眠,节假日不安排补课。
- 作业量分层控制: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40分钟,初中生不超过1小时,提倡活动性作业。
规范考试与评价
- 除市教研室统一考试外,学校不得自行组织考试,每学期仅组织1次质量检测。
-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减少单一分数评价,注重过程性学习与能力发展。
三、保障教师权益
完善激励机制
- 改革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降低非教学任务占比,增加教学实绩权重。
- 设立教师发展基金,支持专业培训与教研活动,避免形式主义培训。
加强权益维护
- 设立减负举报电话,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对执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问责。
- 定期开展教师满意度调查,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保障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幸福感。
四、强化技术支撑
提升信息化水平
- 建立统一的教育信息平台,实现学籍、教学等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填报。
- 推广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优化教研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规范校外培训
- 严格审批校外培训机构,禁止以学科类名义开展培训,减轻教师辅导负担。
通过以上措施,旨在实现“减负不减质量”的目标,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细化方案,并定期评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