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军衔体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军衔制度之一,其结构历经多次调整,现分为 6等24级,具体如下:
一、军衔等级结构
元帅级 - 国家大元帅(仅授予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
- 国家元帅(曾授予吴振宇,后降为人民军元帅)
- 军队元帅(未明确授予)
- 军队次帅(仅授予金日成、金正日)
将官级
- 大将
- 上将
- 中将
- 少将
校官级
- 大校
- 上校
- 中校
- 少校
尉官级
- 大尉
- 上尉
- 中尉
- 少尉
士官级
- 特务上士
- 上士
- 中士
- 下士
士兵级
- 上等兵
- 中等兵
- 下等兵
- 新兵
二、历史演变
1948年: 朝鲜人民军成立时,军衔体系仿效苏联红军,设5等18级,包括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和战士。 1953年
1992年:设立“朝鲜大元帅”为最高军衔,将列兵细分为上等兵、中等兵、下等兵、新兵,军衔总数增至24级。
1998年:调整列兵等级划分,完善层级管理。
三、特点与争议
“两杠四星”标志:大校军衔采用“两杠四星”设计,与苏联红军传统一致。
次帅军衔的独特性:次帅作为最高军衔副职,在全球范围内仅朝鲜独有。
元帅数量限制:目前仅3位元帅(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且均为军队元帅,国家元帅仅理论存在。
四、现状
截至2025年,朝鲜军衔体系仍保持稳定,但具体授予对象和晋升机制未完全公开。该体系体现了对军事领导层的特殊尊重,同时通过精细的层级划分维护军队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