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原文赏析
破题与情感抒发
文章开头直接点出“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这种情感的开篇,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高原景象的描绘
接着,作者描绘了汽车在高原上奔驰所看到的黄绿错综的景象,用“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来形容高原的特色,展现了高原的辽阔与平坦。这种景象的描写不仅为白杨树提供了背景,还为读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白杨树的形态与精神
当作者的视线被白杨树吸引时,用“刹那间”和“猛抬眼”两个词语引导读者去注意那些傲然耸立的树木。白杨树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这些具体的描写突出了白杨树的笔直、挺拔和紧密团结的特点,体现了其力争上游的精神。
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引申
作者不仅赞美了白杨树的外在形态,更深入其象征意义。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和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精神和意志。白杨树“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这种象征意义的引申,使白杨树的形象更加高大和神圣。
结尾的号召
文章最后,作者呼吁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些贵族化的楠木,而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种结尾不仅强化了白杨树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也寄托了作者对民族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总结
《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细致描绘和深入象征意义的引申,不仅赞美了白杨树的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还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北方农民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英雄们。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