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是中国传统节气中夏季最炎热的时段,其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时间范围 伏天是农历三伏天的简称,指从夏至开始计算,每12个节气中的第3个庚日后的三四十天,具体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
核心概念
“伏”指阴气受阳气迫藏伏于地下的自然现象,象征阳气盛极而退、阴气暂居的平衡状态。
二、时间计算方法
干支纪日法
采用10天干(甲、乙、丙等)与12地支组合的60种纪日方式,每10天循环一次。庚日(天干第七位)出现时即为庚日,初伏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开始,中伏为第4个庚日,末伏为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简化口诀
传统口诀为“夏至三庚数伏”,即从夏至数起,第3个庚日为初伏起点。
三、气候特征
高温与湿度
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时段气温高且湿度大,形成闷热天气。
极端天气
部分年份三伏天可能持续40天,比往年更长,需应对更长时间的高温考验。
四、文化内涵
五行学说解释
夏季属火,庚属金,火克金,故暑气需藏伏以平衡阴阳,故称“伏天”。
文学意象
文人常以伏天对比冬日清凉,如周立波《夏天的晚上》中“伏天冰凉的清澈的山泉”。
五、注意事项
防暑降温: 需通过饮食、作息调整及避暑措施应对高温; 动态调整
以上内容综合了传统节气知识与现代气象观测,涵盖时间、气候、文化等多维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