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类别的划分方式因分类标准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常见体系:
一、按质地划分(物理分类)
这是最直观的分类方法,根据土壤颗粒组成和物理性质进行划分:
砂质土 颗粒直径0.01-0.03毫米,通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常见于沙漠、戈壁及平原地区。
黏质土
颗粒直径<0.01毫米,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气性差,多见于丘陵、山地及森林土壤。
壤土
颗粒直径0.01-0.03毫米,介于砂质土和黏质土之间,综合了两者优点,是农业最常用土壤类型。
二、按形成过程和性质划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我国根据地域环境差异,将土壤分为17个大类,包括:
红壤、黄壤、棕壤等酸性土壤(砖红壤、赤红壤、暗棕壤等)
褐土、黑钙土等碱性土壤(黑垆土、栗钙土等)
沙漠土、草甸土等特殊土壤(荒漠土、草甸土)
水成土壤(沼泽土、水稻土)
三、其他分类体系
FAO土壤分类系统
采用16个土纲和8个土类,强调土壤形成因素(如气候、母质)和利用价值。
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分为12个大类,侧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
欧洲土壤分类系统
分为25个大类,注重形成过程和特性。
四、特殊分类标准
安全种植土壤分类:
将土壤分为三类,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农田、林地等不同场景,强调土壤质量对环境和作物的影响。
总结
土壤分类需结合成土因素、物理性质和利用价值,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以发生学原则为核心,分为土纲、亚纲、土类等七级单元。实际应用中,砂质土、黏质土、壤土的划分仍具普遍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