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即同情心、仁爱之心的发端。这一观点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为:“人皆有恻隐之心,人皆有羞恶之心,人皆有辞让之心,人皆有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具体解析:
四心的概念 孟子提出人生而有“四心”,即:
恻隐之心:
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与不忍,是仁的起点;
羞恶之心:对善恶行为的判断,是义的起点;
辞让之心:对礼让行为的自觉,是礼的起点;
是非之心:对对错行为的辨别,是智的起点。
恻隐之心与仁的关系
孟子通过“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的例子,说明即使是精神或智力不健全的人(如婴儿)也具备这种本能反应,从而证明“恻隐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是仁的最初表现。
思想意义
这一理论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强调人性本善,仁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潜能,只需通过修养即可发展为完善的道德品质。
综上,孟子将“恻隐之心”视为仁的起点,体现了其“性善论”的核心思想。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