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培训内容主要围绕职业病防治、危害识别、应急处理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展开,具体可分为以下核心模块:
一、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职业病定义与分类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是指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导致的疾病,具有病因明确、诊断标准严格等特点。
法律责任与义务
明确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防护措施落实、员工健康检查等义务,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责任。
二、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危害因素识别
包括化学(毒性、腐蚀性)、物理(噪声、辐射)、生物(病原体、过敏原)等类别,需掌握其来源、危害机制及防控措施。
危害评价与控制
通过现场调查、监测数据评估危害程度,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方案,如工程控制、个体防护等。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检测技术
掌握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检测方法,如噪声测量、化学物质采样分析等。
评价程序与标准
按照国家标准(如GBZ 1-2013)进行危害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管理措施。
四、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工程防护
包括通风系统改造、防护设备选型(如耳塞、防护服)等。
个体防护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口罩、防护眼镜等),并根据风险等级选择合适防护级别。
管理措施
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培训教育制度等。
五、职业健康监测与应急处理
健康监测
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体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应急处理
掌握职业伤害事故(如中毒、火灾)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现场急救、事故报告等。
六、职业卫生管理实务
法律法规应用
熟悉《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法规,确保合规操作。
案例分析与改进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七、职业健康促进与心理调适
健康教育
开展职业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心理干预
关注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提供心理调适建议。
培训形式:
通常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及互动交流,部分课程可能涉及实验室操作或工程防护实践。建议结合《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作业环境改善与卫生管理务实》等教材系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