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潭柘寺,坐落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初名“嘉福寺”,清康熙赐名为“岫云寺”,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潭柘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而得名,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
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整个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众星捧月,散布其间,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点众多、样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
潭柘寺不仅是北京早期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渊源深厚,故事与文化传承丰富多彩,对宗教与北京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潭柘寺的建筑布局严谨,依山势而建,层层高升,雄伟壮观。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其中,大雄宝殿是潭柘寺建筑等级最高的殿堂,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上层黄琉璃瓦屋面,下层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像。寺内还有一棵1400岁高龄的银杏“帝王树”,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继位登基,从此树的根部都会长出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与树干合为一体。
潭柘寺在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谚,其历史地位显著,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潭柘寺于1998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议游客在春秋季节前往潭柘寺,此时光线适宜,景色尤为宜人。此外,潭柘寺周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也值得细细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