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折桂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经典故事,主要流传版本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一、故事背景
人物设定 吴刚是汉朝西河人,因犯错误(如杀兄娶嫂或疏于职守)被天帝贬谪至月宫,受罚砍伐月桂树。另有说法称其因妻子与炎帝之孙伯陵私通而触怒炎帝。
桂树特征
月桂树高五百多丈,枝繁叶茂,砍伐后随砍即合,永无休止。其树干坚硬,普通工具无法砍断。
二、主要情节
伐桂过程
吴刚手持巨斧,日复一日地砍伐桂树,但每次斧痕立即愈合,始终无法完成任务。李白曾以“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赞颂其坚韧。
神话元素
- 时间循环: 砍伐周期长达数年,吴刚常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前未能完成任务。 - 天界干预
三、文化意义
象征意义 吴刚伐桂象征人类对永恒与命运的抗争,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文学影响
该故事被李白、王昌龄等诗人多次提及,成为中秋节的文化符号,与“蟾宫折桂”(科举及第)并称“双桂”。
地理关联
湖北咸宁挂榜山因吴刚传说得名“金水河”,村民饮河治病与吴刚伐桂的救民行为形成呼应。
四、传说版本差异
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说法:
因果版本: 因吴刚触怒天帝(杀兄娶嫂/疏于职守)受罚砍桂; 情感纠葛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