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洵27岁时才开始发愤学习,一年多举进士,又推举他为茂才异等,都不中。于是焚烧了所作的全部文章,闭户更加努力读书,于是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年五十八岁。
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和诗歌两个方面。他的散文以《六国论》最为著名,这篇文章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深刻揭示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以及国家之间的合纵连横。文章逻辑严谨,论证有力,充分展示了苏洵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苏洵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也蕴含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显示出他深邃的哲学思考。
苏洵的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道德、仁义、礼法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的强盛与否与民众的道德水平密切相关,只有提升民众的道德修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此外,苏洵也关注个人的修身养性,提倡通过学习和反思来提升自我。
在政治理念上,苏洵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应当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他反对权臣专权,主张权力应当受到制约,强调政治的透明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