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政论文章,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统治者的政策。以下是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1. 开篇背景
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诸侯竞相招揽士人(谋士、辩客、技艺人才等),以图自强。- "诸侯卿相,都争相供养士人"(上至谋士辩客,下至技击工匠,无不对待宾客以礼)
"越王勾践有六千门客;魏公子无忌、齐公子田文等皆有三千门客"(列举典型诸侯招揽士人的事例)
2. 六国灭亡原因
苏洵指出,六国灭亡的根源在于"弊在赂秦",即通过贿赂秦国换取暂安,却削弱了自身实力。-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贿赂的国家因失去支持而灭亡)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秦通过割地获益远超战功)
3. 历史教训
苏洵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比喻六国自毁行为,强调失去战略主动权的重要性。-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燕赵因坚守抵抗而延缓灭亡)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国因内部矛盾加速灭亡)
翻译注释
诸侯招揽士人 - "供养士人":指提供食宿、礼遇贤才
- "门客":指门下弟子或宾客,如越王勾践六千门客
六国灭亡核心问题
- "弊在赂秦":贿赂导致国家实力削弱,失去对抗秦国的能力
- "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贿赂的国家因依赖贿赂者而灭亡
战略失误分析
- "以地事秦":用土地换取和平,比喻短视行为
- "燕赵之君":指燕国和赵国君主,以坚守抵抗著称
文章结构
论点: 六国灭亡在于赂秦,非兵不利或战不善 论据
秦国通过割地获益远超战功
六国因贿赂失去外部支持,内部矛盾激化
结论:北宋应吸取教训,避免重蹈六国覆辙
历史背景
苏轼创作此文时,北宋面临辽、西夏的军事压力,文章借六国灭亡史劝谏北宋统治者应重视人才选拔与战略防御,反对单纯依赖武力或妥协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