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当时他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还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以下是具体背景分析:
一、创作时间与作者背景
时间节点 诗作完成于744年,正值贺知章八十六岁高龄,距其离乡已有五十余年。
作者履历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以诗文闻名,尤其擅长写景抒怀。 - 他早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晚年因性格放旷,以草隶著称,曾获唐玄宗赐镜湖剡川的御制诗。
二、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
人生境遇
贺知章中年离乡,至晚年才归,期间经历了仕途起伏与人生变迁。归乡时已年迈,故称“迟暮之年”,与“少小离家”形成鲜明对比。
核心情感
乡音未改,鬓毛衰: 通过“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体现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 人事变迁
艺术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被《全唐诗》评为“古今七言律诗冠冕”。 - 采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如以镜湖水波不变反衬人事变迁,意境深远。
三、历史意义与影响
作为贺知章晚年代表作,反映了唐代中期的社会风貌与个人生命体验。- 《回乡偶书》被历代文人传诵,成为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及个人情感的重要文献。
综上,该诗通过时空对比与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时光易逝的哲思,是唐代诗歌中情感表达与艺术成就兼具的经典之作。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