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宪法日是每年12月4日,旨在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下是相关信息的综合说明:
一、设立背景与意义
设立时间 国家宪法日始于2014年11月1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
核心目的
- 增强宪法意识
- 弘扬宪法精神
- 加强宪法实施
- 推进依法治国。
法律依据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1982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二、发展历程
首个国家宪法日: 2014年12月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确立国家宪法日。 周年活动
三、社会意义
法治建设:通过集中宣誓、主题活动等形式,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思维,明确“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全民教育:通过“宪法宣传周”等活动,推动宪法知识普及,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典型活动
各地政府、人大机关及社会组织常以国家宪法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
宣誓仪式:如毕节市人大邀请人大代表分享学习心得;
主题宣传:通过海报、讲座、展览等形式普及宪法知识;
线上互动: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宪法知识竞赛、线上讲座等。
五、未来展望
国家宪法日将继续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节点,通过创新宣传方式、拓展活动载体,进一步巩固宪法的权威地位,推动形成全民尊崇宪法、信仰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