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是唐初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或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房彦谦之子。他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与杜如晦合称为“房谋杜断”,为“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房玄龄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18岁时考中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唐武德九年(626年),房玄龄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他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房玄龄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唐太宗曾这样评价他:“房玄龄如同汉代的萧何,运筹帷幄,有定社稷之功,虽为身临战场,殚精竭虑,故得功居第一”,由此可见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之高,作用之重。
房玄龄不仅谋国有功,治国亦有功勋。不管是做宰相,还是为尚书左仆射,总理朝政,他都竭尽全力,废寝忘食,力求不出纤芥之误。他精通文字,谙达政务,宽平量法,不求全责备,不分贵贱量才录用。他也是通达人性的,虽然知道伴君如伴虎的定律,也向唐太宗提出了辞呈,但终因唐太宗的百般挽留而错算了人性,留下。终未逃脱被罢免的悲剧发生,所幸能善终,卒于70岁,那一年是公元648年。临终还不忘国家社稷,为主唐太宗留下“不要征伐高丽”之表。
“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这是凌烟阁的赞语。房玄龄的智慧和贡献,使他成为后世良相的典范,与杜如晦一起,被后人尊称为“房谋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