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基于原子能级跃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具体可分为以下要点:
一、基本原理
能级结构基础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电子按能量高低分层分布形成基态和激发态。当外界光子的能量等于基态电子跃迁至激发态的能级差($h\nu = E_n - E_0$)时,电子吸收光能并跃迁,产生特征吸收峰。
共振吸收现象
由于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能级差最小,电子跃迁概率最高,因此基态原子对特征谱线的吸收最强,形成共振吸收线。
光谱产生机制
当特征辐射穿过原子蒸气时,基态原子吸收光能后电子跃迁至激发态,同时发射出与吸收光相同波长的光(瑞利散射),但吸收光强度减弱程度与样品中待测元素浓度成正比。
二、应用原理与仪器组成
仪器工作流程
- 光源: 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如空心阴极灯)。 - 原子化
- 吸收测量:单色光穿过原子蒸气时,基态原子吸收特征光,通过检测透射光强度变化计算浓度。
关键公式 郎伯-比尔定律描述吸收与浓度关系:
$$A = -\lg\left(\frac{I}{I_0}\right) = KCL$$
其中$A$为吸光度,$I$为透射光强度,$I_0$为发射光强度,$L$为光程长度,$K$为比例常数。
三、特点与优势
高灵敏度:
检测限低,可检测痕量元素。
高选择性:每种元素具有独特特征谱线,避免干扰。
快速分析:仪器响应快,适合高通量检测。
四、注意事项
实验条件:需控制温度、光程等参数以确保稳定性。
干扰因素:需扣除背景干扰(如试剂蒸气、光源漂移)。
通过上述原理与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可准确测定金属元素浓度,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材料分析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