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下》的原文及译文如下:
第一章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译文: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第二章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第三章 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第四章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社稷次之,君主为轻。因此,得到人民的拥戴而成为天子,得到天子的赏识而成为诸侯,得到诸侯的赏识而成为大夫。诸侯危害社稷,则更换君主。祭祀已经完成,祭品已经洁净,祭祖按时举行,然而水早溢出,则更换社稷。”
第五章 原文: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前。”
译文:孟子说:“喜好名声的人能够谦让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即便是叫他让出一碗饭、一碗汤,他也会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
第六章 原文: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译文:孟子说:“圣人,是百世的老师,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圣人。因此,听到伯夷高风亮节的人,贪婪者都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也会长志气。听到柳下惠高风亮节的人,刻薄者也会变得敦厚,见识浅薄者也会变得宽宏大量。百世以前奋发进取,百世以后,听说这些的人无不感动振作。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有如此的作为?何况是那些亲自受到圣人熏陶的人呢?”
第七章 原文: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译文: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国的道理。’离开齐国,承受着风霜雪雨就走了,这就是离开别国的感情态度。”
第八章 原文: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译文:孟子说:“不相信仁贤,则国家空虚。没有礼义,则上下混乱。没有政事,则财用不足。”
第九章 原文: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译文:孟子说:“舜在吃干粮和野菜的时候,好像要这样过一辈子;等到他成为天子,穿华贵的衣服,弹着琴,有尧的两个女儿如对贵宾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