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段,通过细腻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鲁迅对童年时期保姆阿长的复杂情感。以下是对该段落的赏析:
欲扬先抑的写法
文章开头,鲁迅先是对阿长进行了一番贬低和轻视的描述,如“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这种写法不仅设置了悬念,还为后文对阿长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做了铺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动的细节描写
鲁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描写,如阿长睡觉时的姿势、元旦时的习俗、以及她对“我”的关心等,将阿长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例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上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阿长的随意和纯真,也透露出她作为一个劳动妇女的艰辛和不易。
情感的细腻变化
文章通过对“我”对阿长感情变化的描写,展现了阿长在我心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的过程。从最初的轻视和不满,到后来的敬意和感激,这种情感的转变不仅体现了阿长对“我”的无私关爱,也反映了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特别是当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时,“我”的震惊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如“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阿长的形象塑造
阿长在这一段中被描绘成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劳动妇女。她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尽管方式有些粗俗和笨拙,但充满了真挚和热情。例如,她为了满足“我”的愿望,不惜跑遍大街小巷,最终买来了“我”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这种形象不仅让人感受到她的伟大和神力,也让人对她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
结尾的升华
文章结尾,鲁迅用一句充满感情的话作为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阿长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也凝聚了作者对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敬意和同情。通过这种升华,文章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使读者对阿长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阿长与山海经》一段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鲁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和深切怀念。通过欲扬先抑的写法、生动的细节描写、情感的细腻变化、阿长的形象塑造以及结尾的升华,鲁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阿长形象,也表达了对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深深敬意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