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潋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iàn yàn,亦作“潋灎”,主要用于描绘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自然景观。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意象:
指水波相连、荡漾闪光的状态,常与“水光”结合使用,如“波光潋滟晴方好”。
引申含义:
可引申为光耀、明亮的样子,如“湖光潋滟明”。
二、出处与典故
文学作品 - 宋代李霜涯《晴偏好》中写道:“平湖千顷生芳草,芙蓉不照红颠倒。东坡道,波光潋滟晴偏好。”(注:东坡即苏东坡,此处指西湖美景)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也有类似表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绘西湖晴雨交织的独特美感)
其他诗词
- 唐代卢纶《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树色参差绿,湖光潋滟明。”(表现春日湖光山色的明媚)
-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色笼茐,光潋滟。”(营造神秘氛围)
三、用法与示例
描写自然景观
- “昆明湖上春光明媚,波光潋滟,湖边垂柳婆娑。”(突出春日湖面波光与柳色的交融)
- “大海在微风的吹拂下,波光潋滟,让人陶醉。”(表现海洋的辽阔与动态美)
借喻与象征
- 可用于形容事物光华闪耀的状态,如“他的笑容如波光潋滟,温暖而明亮。”(拟人化手法)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水光潋滟、波光粼粼、湖光山色 反义词
综上,“波光潋滟”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动态美,是汉语中极具画面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