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离骚》创作主旨和表达的赞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政理想的追求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离骚》时指出:“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 这句话概括了屈原虽遭流放却始终心系楚国命运的爱国情怀。屈原在诗中反复表达对“美政”的追求,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主张选拔贤能、严明法度,以此实现国家富强。
历史与现实的批判
《离骚》通过对比古代圣君(如尧、舜、禹)与当朝昏君(如楚怀王),批判现实政治的腐败。屈原借夏启、羿等历史人物因“康娱自忘”而亡国的教训,警示楚王警惕奸佞小人,体现了其“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殉道精神。
个体与国家的辩证
司马迁强调屈原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中的矛盾:“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种个体对国家责任的坚守,既包含了对理想政治的执着,也反映了屈原在逆境中不屈的精神。
综上,司马迁通过《史记》高度评价《离骚》以美政理想为核心,融合历史批判与个体情感,展现了屈原作为“楚辞”代表作的艺术成就与精神价值。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