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与祢衡的交友故事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化典故,主要体现了两人不畏权贵、以才为交的特质,被后世誉为“忘年之交”的典范。以下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结交背景
年龄差异 祢衡年仅20岁,孔融已40岁,两人相差20岁,属于典型的忘年之交。
性格与才华
- 祢衡以文采和辩才著称,曾作《鹦鹉赋》等作品,性格桀骜不驯,常讽刺权贵。
- 孔融博学多才,曾任“将作大匠”等职,以谦和著称,却因直言敢谏触怒曹操。
二、友谊发展
初识与相知
孔融闻讯后,以礼相待,两次拜访祢衡,两人一见如故,完全忽略年龄差异,频繁一起饮酒论诗。
相互赏识
- 孔融称赞祢衡“才十倍于我”,并上奏推荐其入朝为官。
- 祢衡则誉孔融为“仲尼不死”,表达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三、悲剧结局
曹操陷害
孔融因多次讽刺曹操,被构陷“大不敬罪”,最终被杀害。
祢衡之死
事件后,曹操仍欲用祢衡,因其继续批评朝政,被黄祖以“狂悖”之名杀害,年仅26岁。
四、历史影响
成语由来: 此交集成为“忘年之交”成语的出处。 文化象征
五、后世评价
《后汉书》记载:“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确立了两人关系的历史记载。
《平原祢衡传》描绘其机敏才思,如“黄射大会宾客,有献鹦鹉,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
孔融与祢衡的友谊虽以悲剧收场,但其超越年龄的惺惺相惜,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