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斗”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曹植的文学才华,现泛指文才或学问极高。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寓意 源自南朝谢灵运的比喻:“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意思是天下的文才总量如一石(十斗),曹植占八斗,自己占一斗,其余人共分一斗。
引申含义
后世以此比喻个人在文学、艺术或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常用于赞颂文人墨客的才华横溢。
二、典故来源
主人公: 曹植(曹子建),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以诗文著称,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等。 时间背景
三、历史影响
特定称谓 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其中“三曹”指代建安文学代表作家。
文化符号
成语“才高八斗”成为中华文化中评价文学才能的代名词,常用于文学评论和日常赞誉。
四、使用示例
文学创作:“他的文章才高八斗,每次读来都令人震撼。”
学术成就:“这位学者在理论研究上才高八斗,填补了多项空白。”
人物评价:“她才高八斗,年轻便获得多项文学奖项。”
五、相关辨析
与“学富五车”的区别: 前者侧重文学才华,后者强调知识渊博。 虚指性
综上,“才高八斗”通过生动的比喻,成为中华文化中评价卓越文才的经典表达,既彰显了个体才华的独特性,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文学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