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了他在1926年创作的10篇散文。这些散文以作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以下是这10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归纳:
《狗·猫·鼠》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他“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的卑劣手段,并说明了自己“仇猫”的近因。
通过描绘猫的特性和作者对猫的厌恶,实际上批判了具有类似习性的人,如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和军阀统治者。
《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阿长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
阿长为作者寻购并赠送了渴求已久的《山海经》,作者对此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阿长的真诚怀念。
《二十四孝图》
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通过自己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感受,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
文章以参加赛会为主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最后写父亲要求“我”背书,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无常》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民间传说中的无常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迷信和人们对生死的无奈与恐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百草园玩耍和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情景,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父亲的病》
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生病的过程,揭露了当时庸医的误人和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封建医疗制度的痛恨。
《琐记》
作者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描写了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藤野先生》
文章回忆了作者在东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
《范爱农》
作者回忆了与范爱农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对这位革命者的敬仰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这些散文不仅展现了鲁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背景,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