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撼大树”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比喻力量微小却妄图动摇强大事物
该成语以“蜉蝣撼大树”为喻,形容力量微小者试图挑战强大对象的行为,常带有讽刺意味。例如:
他以为自己能改变公司命运,却不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二、出处与背景
原句出处 该成语出自唐代韩愈的《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在此句中借蚂蚁撼动大树的意象,讽刺那些妄图贬低李白、杜甫作品的小人,认为他们如同蚍蜉撼树般可笑且不自量力。
历史典故
该句因韩愈同时代有李白、杜甫两大诗坛巨匠,故特指对这两位诗人作品的轻率评价。后世遂将“蚍蜉撼大树”演变为独立成语,泛指类似行为。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螳臂当车(强调自取灭亡)、自不量力 反义词
四、使用要点
该成语多用于批评或讽刺:
文学批评:如韩愈用此句反击对李白、杜甫的诋毁;
现实语境:形容企业或个人盲目扩张、不自量力的行为。
注意:虽然“蜉蝣”在某些古籍中可能被误写为“蚍蜉”,但现代规范统一读作“pí fú”,指一种大蚂蚁。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