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月节”,其名称的由来最早可追溯至对月神及自然的崇拜。以下是具体分析:
核心起源
中秋节最早源于上古时代对月神及自然的崇拜。古人通过观察月相变化,将满月视为“圆润丰满”的美感象征,逐渐形成对月神及自然的敬畏心理。这种崇拜与“日”(代表白天)形成对照,故称“月节”。
早期文献记载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月令》,其中提到“秋分夕月(拜月)”的祭祀活动,表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
名称演变
-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与干支历的“秋分”节气重合,后因农历与太阳历的差异,调整为夏历八月十五,部分地区延续至八月十六。
- 随着时间发展,中秋节的名称逐渐固定为“中秋”,并衍生出“仲秋节”“月夕”等别称。
综上,中秋节被称为“月节”的根源在于对月神及自然的崇拜,这一称呼最早见于早期文献,并随着节日的演变逐渐固定下来。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