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吕太后本纪》中的“一词多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代对象的多义性
人物身份的多维性
“吕太后”既指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也包含其统治时期(吕后称制期间)的政治实体。例如,文中“吕太后本纪”虽以“太后”为称,但实际记述了她从高祖妃到临朝称制的整个过程。
历史时期的覆盖范围
该本纪不仅记录吕雉的个人生平,还涉及她执政期间的政治改革(如“无为而治”政策)及其对汉初政治制度的影响。
二、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功过参半的辩证分析
司马迁在记载中既肯定了吕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经济的贡献,也批判了她专权乱政、残害功臣的行为。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理念。
争议性评价的体现
吕后执政引发的“诸吕之乱”成为历史争议的焦点,但司马迁仍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呈现事实,反映了史学研究的多元性。
三、与《史记》体例的关联性
作为《史记》十二本纪之一,《吕太后本纪》的“多义性”也与其体例特点相关。本纪本应记载帝王生平,但吕太后虽未称帝,其权势与帝王无异,故司马迁将其列入本纪。
总结
“一词多义”是《史记·吕太后本纪》的重要特征,既包含人物身份与历史时期的双重指代,也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复杂性的辩证思考。这种特性使《史记》成为研究汉初政治与女性地位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