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观点 人终将死亡,但死亡的意义和价值因人而异。有的人因正义、奉献或伟大事业而死,其生命价值可超越自然规律,被比作“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因私欲、愚昧或犯罪而死,则被视为“轻于鸿毛”。
关键词解析
- “重于泰山”: 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巍峨、稳固,比喻意义重大。此处指为民族、国家或道义牺牲的生命,具有崇高的历史价值。 - “轻于鸿毛”
二、深层内涵
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 司马迁强调,死亡本身是自然规律,但人的行为和追求赋予生命不同意义。例如,文天祥抗元牺牲、岳飞精忠报国等历史人物因坚守信念而获得永恒评价。
历史责任感与个人担当
该句激励人们以“用之所趋”(即行为动机)为准则,追求正义与奉献,而非仅关注生命长短。这种价值观对后世文人士大夫影响深远。
三、现实意义
道德评价体系: 仍被用作衡量行为价值的标杆,尤其在表彰烈士、英雄时频繁引用。 精神激励
总结: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阐释了司马迁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既承认死亡的必然性,又强调通过行为创造不朽价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