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把公堂受审的囚犯喻为什么?

59

把公堂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具体解析如下:

一、成语含义与出处

基本含义

“阶下囚”原指在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现泛指被押解的囚犯或俘虏。

出处

该成语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吕布被曹操俘获后,以“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自谦,请求刘备施以援手。

二、相关比喻与扩展

核心比喻

足智多谋者:

如“智多星”(诸葛亮);

热情好客者:如“东道主”;

世故圆滑者:如“老油条”;

技艺不精者:如“三脚猫”。

使用场景

该比喻通过“阶下囚”的被动、狼狈状态,反衬出其他角色的主动与强势,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例如:

“他在谈判中始终处于阶下囚的被动局面。”

“她虽是下属,但处理问题时总显东道主的从容。”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囚徒、俘虏、在押人员;

反义词:主客平等、自由人、受益者。

综上,“阶下囚”是汉语中形象生动的比喻,通过典故衍生出丰富的语义内涵,广泛应用于文学、法律、日常交流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