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策略的集大成之作,其名称源于《南齐书·王敬则传》中的“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以下是对其中一些著名计策的典故及解释:
瞒天过海 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时,大将张士贵用帷幔遮蔽船只,诱骗太宗渡过渤海,成功瞒过敌军。
解释:用虚假信息或伪装来迷惑敌人,使对方产生错觉,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围魏救赵 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军师孙膑通过围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军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解释:攻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借刀杀人 典故:
战国时期,苏秦和张仪分别游说赵国和魏国,使得赵魏两国相互攻击,最终被秦国所灭。
解释:利用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引友杀敌”。
以逸待劳 典故:
三国时期,孙权在对抗曹操时,先让曹操疲于奔命,然后趁机发起攻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解释:在敌人疲劳不堪时,趁机发起攻击,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趁火打劫 典故:
唐朝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趁机入侵,最终占领了长安。
解释:在敌人遭受打击之后,趁机发起攻击,以取得更大的胜利。
声东击西 典故:
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使其产生错觉,从而在另一方向发动攻击。
无中生有
典故: 通过虚假的表象来迷惑敌人,使其无法识破真相。暗渡陈仓
典故:
通过表面上的行动迷惑敌人,而实际上却进行主要的攻击行动。
这些计策不仅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现代战争和商业竞争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计策,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取得战略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