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卫国人,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以推行商鞅变法闻名于世。以下是其主要生平和成就的总结:
一、早年经历与背景
出身与身份 商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姬姓公孙氏,因卫国被秦国吞并后,其封邑商于(今河南商洛)成为秦国领土,故称“商鞅”或“商君”。
学术与仕途
年轻时研习刑名法术,受李悝、吴起影响,曾侍奉魏国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力荐商鞅,但遭魏惠王拒用。后以“帝道”“王道”“霸道”游说秦孝公,终于获得信任。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前338年)
核心内容
- 土地制度: 废除井田制,实行私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 军事改革
- 法律体系:制定《秦律》,推行连坐法,严刑峻法以维护秩序。
- 行政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历史意义 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标志着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
三、结局与争议
死亡原因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公子虔诬陷为谋反,遭战败处决于彤地(今陕西华州)。
历史评价
- 积极影响: 推行法治,强化国家权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争议点
四、思想与影响
法家思想:主张“因时立法”“明法”,反对拘泥于古礼,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后世影响:其改革理念被历代帝王借鉴,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源头。
商鞅虽因变法失败身死,但其思想和改革对秦国及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研究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标志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