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顿与孙杨的矛盾主要源于2014年药检误用事件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争议,后续多次对抗进一步激化矛盾。以下是事件始末的梳理:
一、2014年药检误用事件(2015年5月)
孙杨因心肌缺血服用含曲美他嗪(兴奋剂)的“万爽力”治疗,2015年5月全国游泳冠军赛药检呈阳性,遭禁赛3个月。
孙杨提供医疗证明和药物来源说明,最终游泳协会判其误服从轻处罚,但曲美他嗪仍被列为禁用物质。
二、2016年里约奥运会争议
金牌争夺 孙杨在男子400米自由泳中以0.13秒优势夺冠,霍顿亚军。赛后霍顿公开称孙杨是“兴奋剂选手”,引发广泛关注。
颁奖典礼冲突
- 霍顿在颁奖典礼上拒绝与孙杨同台领奖,并劝说其他选手效仿,引发舆论哗然。
- 孙杨赛后回应称,领奖台是运动员代表国家的神圣时刻,必须尊重对手国籍。
后续影响
- 澳大利亚游泳机构因未及时更新药物指南致歉,国际泳联对霍顿和澳大利亚队发出警告。
三、2019年光州世锦赛争议
颁奖典礼再冲突
- 霍顿再次拒绝与孙杨同台领奖,还模仿其200米决赛行为,引发其他运动员支持。
- 孙杨赛后发怒回应,称霍顿的行为是“人身攻击”,但未获歉意。
国际泳联警告
- 国际泳联因两人颁奖仪式举止不当,联合向霍顿和孙杨发出书面警告。
四、后续发展
霍顿的动机: 部分报道推测霍顿通过制造争议提升人气,利用其药检事件长期对抗孙杨。 孙杨的反击
总结
霍顿与孙杨的矛盾是兴奋剂问题与个人恩怨交织的结果。2014年药检误用为矛盾埋下伏笔,2016年里约奥运会争议成为导火索,后续多次对抗进一步激化矛盾。事件反映了体育竞技中反兴奋剂监管与运动员权益保护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