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是广州市越秀区的核心地标,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价值,其历史演变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介绍: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西北部,地处白云山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南北长1.1千米,宽1千米,主峰海拔68米。
地质构造
由7个石英砂岩丘陵组成,属于典型的岭南山系,西北-东南走向,谷地内有甘溪流经并形成菊湖(今流花湖)等自然景观。
历史名称
两晋时期称越井冈(越岗),明代永乐年间因观音阁得名“观音山”,民国中后期定名为越秀山。
二、人文历史积淀
古代战略地位
是古代海上战略重地,南越王赵佗曾建越王台,汉代称“楚庭”,为广州历史最早的名字。
重要建筑与遗迹
镇海楼: 明代建筑,广州标志性文化符号,分五层,登楼可俯瞰珠江全景。 五羊石雕
南越王墓:汉代帝王陵墓,位于越秀山南麓,是研究岭南历史的重要遗址。
历史事件与人物
明永乐年间,都指挥使花英在此建观音阁,推动佛教文化传播。
东晋时期,道教在此兴盛,三元宫等道观遗迹至今仍存。
三、现代保护与旅游
公园建设
1952年划为越秀公园,面积86万平方米,保留明代古城墙(现存1137米)和三个人工湖(北秀湖、南秀湖、东秀湖)。
文化象征
越秀山与镇海楼、五羊石像共同构成广州城市文化标识,每年吸引近千万游客。
交通与开放
位于越秀区解放北路960号,公园开放时间为6:00-22:00,门票免费。
四、历史价值与意义
越秀山是广州2800多年历史的缩影,从楚庭到镇海楼,从五羊传说到近代古城墙,串联起广州的文明发展脉络。作为羊城八景之一,其文化内涵至今仍深深融入广州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