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的会计分录根据业务类型和税务处理要求有所不同,以下是主要场景的详细说明:
一、销售业务(需确认收入及销项税)
当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应税服务时,需记录销售收入和销项税额:
$$
\text{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 \\
\text{贷:主营业务收入} \\
\text{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
示例:销售商品取得银行收款1130元(不含税价1000元,税额130元)。
二、采购业务(可抵扣与不可抵扣进项税)
可抵扣进项税 (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text{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 \\
\text{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
\text{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
$$
示例
:采购原材料8万元,税额1.04万元。不可抵扣进项税 (用于非应税项目、职工福利等):需先进行进项税额转出:
$$
\text{借:库存商品/管理费用(含税金额)} \\
\text{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 \\
\text{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
示例:
需先进行进项税额转出:
$$
\text{借:库存商品/管理费用(含税金额)} \\
\text{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 \\
\text{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
示例:
购买年货1万元(含税1.13万元)用于集体福利。
三、进项税额转出
包括非正常损失、用于非应税项目等情形:
非正常损失:
$$
\text{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
\text{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
用于非应税项目
直接计入相关成本科目,无需单独转出。
四、增值税计算与结转
月末结转
- 计算应交增值税:
$$
\text{应交增值税} = \text{销项税额} - \text{进项税额} - \text{上期留抵税额} + \text{进项税额转出}
$$
- 结转未交增值税:
$$
\text{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
\text{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
实际缴纳:
$$
\text{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
\text{贷:银行存款}
$$
多交增值税处理:
$$
\text{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
\text{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
$$。
五、特殊场景
视同销售(如自产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
\text{借:长期股权投资/应付职工薪酬等} \\
\text{贷:主营业务收入} \\
\text{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
\text{借:主营业务成本} \\
\text{贷:库存商品}
$$
小规模纳税人
- 不抵扣进项税,直接计入销售额计算应纳税额:
$$
\text{应纳税额} = \text{销售额} \times \text{征收率}
$$
- 会计分录简化为:
$$
\text{借:银行存款} \\
\text{贷:主营业务收入} \\
\text{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不含税额)}
$$。
以上分录均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为例,小规模纳税人及特殊业务需根据具体规定调整。月末需定期检查【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等科目余额,确保账务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