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什么意思

59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统计指标,其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核心定义

指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在扣除必要支出后,可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的现金收入。具体计算公式为:

$$

\text{人均可支配收入} = \frac{\text{家庭总收入} - \text{所得税} - \text{社会保障费} - \text{记账补贴}}{\text{家庭人口数}}

$$

其中,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等。

二、与居民收入的关系

范围差异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总收入(如工资、经营收入等)扣除税费和必要支出后的部分,而居民总收入未作此类扣除。

统计对象

仅适用于城镇家庭,农村家庭通常统计为“农民纯收入”。

三、主要作用

衡量生活水平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数据,反映居民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政策制定依据

用于制定社会保障政策、税收政策及区域经济规划。

国际比较

作为国际通用指标,用于评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数据来源与更新

由国家统计局定期统计发布,例如202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821元,同比增长4.8%。数据涵盖全国各城市、农村的城镇居民,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获取。

五、示例说明

某家庭总收入为12万元,扣除2万元所得税、1万元社保及5000元记账补贴后,剩余8.5万元。若家庭人口为3人,则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3万元。

综上,该指标通过量化家庭实际可用收入,为经济分析和社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