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灌溉水利用系数

59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评估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指标,其定义、计算方法及应用意义如下:

一、定义与计算方法

基本定义

灌溉水利用系数($n'$)指单位面积农田在单位时间内实际利用的灌溉水量与渠道总引入水量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n' = \frac{净灌溉水量}{毛灌溉水量}$$

其值范围通常在0.5到1之间,数值越高表示用水效率越高。

分项计算方法

- 渠道灌:

通过连乘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求得;

- 喷灌/微喷灌:需结合管道式或机组式喷灌系统的喷洒特征调整计算。

二、应用与意义

工程与管理评价

反映渠道渗漏、管理失水等综合损失,是评价灌区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节水目标与政策依据

国家“十一五”规划将灌区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020年目标为0.53,2025年最新标准提升至0.65以上。

区域水资源管理

通过点面结合、统计观测与模型分析,为全国及各省灌区制定节水改造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三、典型场景与技术措施

高效灌溉技术

- 渠道防渗:

采用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材料减少渗漏,渠道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5;

- 管道输水:设计值不低于0.95,适合长距离、大流量输送;

- 喷灌系统:分为固定/移动/半固定管道式,利用行喷或定喷技术,利用系数0.80以上。

区域综合管理

通过首尾测定法、模式分析法等测算净灌溉水量,结合土壤透水性、渠道长度等参数优化配水方案。

四、案例参考

例如,民乐县2024年通过专家审查的测算结果显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84,达到市级节水灌溉管理目标。

总结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实现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指标,需结合工程措施、管理优化与技术升级,持续提升灌区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