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是甘肃省敦煌市著名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下是其综合介绍:
一、地理位置与规模
位置:位于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地处河西走廊西端。
面积:整个景区规划面积212.86平方公里,核心区域12.79平方公里。
地形:鸣沙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
二、自然景观与成因
鸣沙山:因沙动成响得名,分为“自鸣”(风停沙静时山体发出丝竹之声)和“和声”(游人活动引发共鸣)两种现象,是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
月牙泉:形似新月,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25米,最深处5米,泉水东深西浅,终年不涸。其形成与地下水位、沙丘结构及植被共同作用有关。
三、文化与历史价值
历史地位:自汉代起即为游览胜地,唐代有船舸、庙宇遗迹,汉武帝曾在此立碑“汉渥洼池”。
神话传说:流传将军被埋黄沙的传说,以及月牙泉“药泉”之称,增添文化趣味。
艺术象征:与莫高窟并称敦煌“三大奇迹”,象征沙漠中的文化瑰宝。
四、旅游与保护
现代活动:提供滑沙、骆驼骑行、沙漠卡丁车等体验,同时设有月牙泉生态保护区。
保护措施:2013年划定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注重沙丘稳定与植被恢复。
鸣沙山月牙泉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著称,既是自然奇观,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吸引全球游客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