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校本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的
更新教育观念 :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提升知识结构:
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能力。
发展个性特长:
鼓励教师发展个性特长,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科研能力提升:
增强教师对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建立培训机制:
形成科学、规范、系列化的校本培训机制。
二、明确职责
领导小组职责
制定培训计划,建立评估考核措施,建立教师参培业务档案。
定期检查指导培训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帮助解决疑惑和困难。
期末进行培训情况评估考核。
骨干教师职责
协助学校承担教师培训任务,上好示范课。
明确分工,承担其他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教师职责
积极参加学校制定的培训活动,承担一定任务。
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提高理论水平,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反思。
三、主要内容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探索和研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使教师普遍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教科研知识培训:
培养教师教科研工作的意识、水平和能力。
教师基本功培训:
提高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四、培训原则与措施
平时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
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学校组织集中培训。
提高认识,激发内需:
通过教育和宣传,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
加强管理,健全机制:
记录教师参加培训情况,规范管理,并进行考核。
运用多种渠道开展培训:
建立校本培训专题网站,通过自学和网络交流开展培训。
五、培训安排
培训对象:
学校各学科教师。
培训时间:
具体时间安排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培训地点:
中学校部或小学部,具体地点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培训内容:
包括班班通工程知识培训、设备安全使用与管理培训、电子白板功能应用等。
六、培训要求
按时参加培训:
教师需按照培训时间安排准时参加培训。
记录学习情况:
培训点名记录将作为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依据。
组织测试:
培训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测试,对未合格的教师进行再培训。
挂钩考核:
教育局的视频抽测与培训结果挂钩,作为发放电脑补助款的依据。
七、培训方式
自主阅读:
教师阅读相关教科研读物,并撰写读书笔记。
集中培训:
邀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实践思考交流。
座谈讨论:
分期分批进行分类讨论,反映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讨论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校本培训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