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具体为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当时僧人乐僔路经敦煌鸣沙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莫高窟的命名由来有多种说法:
唐代记载:
在唐代,鸣沙山被称为“漠高山”,山下便是“漠高乡”或“漠高里”,石窟因此而得名“漠高窟”,后来沿用成今天的“莫高”。
地理位置:
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鸣沙山的海拔比敦煌市海拔高出300米,因此把开凿在沙漠高处的洞窟叫做“莫高窟”。
个人贡献:
据说当年开凿第一个洞窟的乐僔和尚道行较高,其他僧侣的道行都莫高于此僧,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取名“莫高窟”。
梵文音译:
还有一种说法是,“莫高”是梵文的音译,有“解脱”的意思,寄托着人们解脱尘世烦杂的美好心愿。
莫高窟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莫高窟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拥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2415尊泥质彩塑。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