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孝女佳话,讲述了一位名叫曹娥的东汉少女,为了寻找不幸溺水身亡的父亲,毅然决然地投江自尽,并在五日后怀抱父亲遗体浮出水面。她的孝行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后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
曹娥的身世与孝行
曹娥是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今浙江绍兴)人,父亲曹盱是一位负责祭祀的巫祝。在东汉汉安二年(143年)的端午节期间,曹盱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子胥时不幸溺水身亡,尸骸无踪。当时年仅14岁的曹娥痛不欲生,她昼夜沿着舜江号哭寻找父亲。
投江救父
经过17天的漫长寻找,曹娥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也决定投江自尽,希望能与父亲团聚。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五天后,曹娥的尸体竟然抱着父亲的遗体浮出水面。这一感天动地的孝行迅速传遍了四方,感动了无数百姓。
后世纪念
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行,后人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首先,官府为她立碑颂扬,称她为孝女。其次,在她投江的地方建立了曹娥庙,供奉她的塑像,称她为“孝女娘娘”。此外,她所居住的村镇也改名为曹娥镇,舜江也更名为曹娥江。每逢端午节,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前来拜祭曹娥,缅怀她的孝行。
曹娥碑的传说
曹娥庙中的石碑上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这其实是一个谜语,谜底为“绝妙好辞”。相传这是晋王义所书,后来蔡邕在夜晚触摸石碑时读出了这八个字,并题写了这八个字作为谜面。
总结
曹娥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孝行的传奇,更是一个文化象征。她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后人。她的故事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至今,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人们仍然通过祭祀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