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综合相关规范及搜索结果,主要信息如下:
一、统计范围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包括 直接经济损失和 间接经济损失,具体涵盖:
直接经济损失:因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如医疗费用、丧葬费用、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等。
间接经济损失:因事故导致的生产力损失、资源破坏、环境破坏等费用,如停产损失、资源损失价值、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赔偿费用等。
二、统计原则与方法
统计原则 以事故现场查的信息为基础,结合企业统计报表和财务数据综合计算。遵循“谁损失、谁负担”的原则,确保统计口径一致性和数据真实性。
计算方法
- 直接经济损失采用实际支出额统计,如医疗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入。
- 间接经济损失需通过调查估算,例如停产损失按生产规模、设备价值、停产时间等因素计算。
三、评价指标
常用指标包括:
损失率: 直接经济损失与同期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的比例,反映事故对经济的冲击程度。 伤亡频率
四、其他相关标准
事故分类标准:采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将事故分为轻伤、重伤、死亡等类别,为统计分析提供分类依据。
工伤赔偿标准: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具体计算方式,与事故损失统计相互关联。
五、注意事项
统计时需区分事故与职业病的界限,职业病按职业病防治相关规范统计。
间接经济损失的估算需结合行业特点、地区经济水平等因素,确保合理性。
以上内容综合了国家标准及实际应用案例,为全面评估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