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其起源和来历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时期。孙姓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源于姬姓
卫武公的儿子惠孙:惠孙的孙子乙,字武仲,以祖父惠孙的字为姓氏,成为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周文王的第八子卫康叔:康叔的后代中,有惠孙和孙乙等,均以祖父的字为姓,形成姬姓孙氏。
源于妫姓和姚姓
孙书:春秋时齐景公赐姓孙的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成为乐安孙氏的始祖。
田书:陈完四世孙田桓子之子,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并赐姓孙氏。
源于芈姓
孙叔敖:春秋楚国令尹,其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孙叔氏,后来去掉叔字改为孙姓。
源于子姓
比干: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因直谏而被杀,其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源于赐姓
俞河: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因功被孙坚赐姓孙。
源于其他姓氏改姓
夏侯婴: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有孙氏。
荀姓:战国时著名学者荀子后裔,因避汉宣帝“询”音之讳,改为孙姓。
拔拔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姓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孙姓名家大族。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