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春联的来历

59

春联,又称春贴、对联、门对,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春联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桃符。

桃符的起源

桃符是古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书写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起初为避邪之用。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春联的演变

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

宋代:由于造纸业的发展,纸张使用得到普及,桃符便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用以书写楹联,并在春节张贴,称为“春贴纸”或“春联”。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亲手挥毫,还常鼓励臣下书写。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曾特地为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经他这一提倡,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联的文化意义

春联上下联的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且两边要互相对应,中间的“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联用红纸书写,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不仅表达了古人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强烈愿望和追求,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春联起源于周代的桃符,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