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定期考核是医师执业管理的重要制度,旨在规范医师执业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以下是关于该考核的详细解析:
一、考核基本信息
考核周期 每2年为一个考核周期,例如2022-2024年度考核需在2025年2月底前完成。
考核主体与对象
- 主体: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医疗机构/行业组织负责。 - 对象
二、考核内容
考核分为三个维度:
业务水平 包括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新技术应用能力(如AI辅助诊断)及应急处理能力。 - 采用机考或纸笔考试,部分机构可能结合述职、同行评议等形式。
工作成绩
依据诊疗数量/质量、科研项目、政府指令性任务(如援外、抗疫)等综合评定。
职业道德
考核医德医风、患者沟通、隐私保护及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如收受回扣、虚假报告)。
三、考核程序
报名与审核
- 医师需通过中国医师协会系统完成注册并填报个人信息。 - 机构审核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考核机构复核业务水平测评。
测评方式
- 一般程序: 需参加业务水平考试(如理论/实践考试),部分省份要求提供住院医师规培证明。 - 简易程序
结果应用 - 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均需录入《医师执业证书》。 - 不合格者需暂停执业3-6个月,重新考核合格后方可恢复执业。
四、其他注意事项
补考机制:
首次未通过者可申请补考,逾期未参加视为不合格。- 异议处理:医师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在30日内申请复核。- 结果公示:卫生行政部门会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该制度通过定期评估与动态管理,确保医师持续符合执业标准,是医疗行业自律与质量保障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