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如下:
多条技术路线并行
我国已有46款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21款在境外获批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9款疫苗已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3款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
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疫苗
我国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单价及多价疫苗研发已取得积极进展,进展较快的已完成临床前研究,正在向国家药监部门滚动提交有关临床试验的申报材料。
国产新冠mRNA疫苗
复旦大学/上海蓝鹊/沃森生物联合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Omicron XBB.1.5)——RQ3033疫苗(沃蓝安安®)纳入紧急使用,标志着中国mRNA疫苗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程接种率
我国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占比达88.01%。
疫苗研发的主要设计路线
新冠疫苗主要分五种设计路线进行研发,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包括RNA疫苗和DNA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
疫苗研发的最新动态
赵立坚在2025年2月表示,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进展顺利,并加深了多国驻华使节对中国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的了解。
康泰生物终止了新冠疫苗的研发,主要原因是新冠病毒的演变以及国内外新冠疫苗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继续研发该疫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
疫苗技术的创新
戴宏杰院士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稀土纳米颗粒的疫苗载体,该载体能够主动运输疫苗成分到淋巴结,并在小鼠模型中引发持续超过7个月的高滴度血清病毒中和抗体和抗RBD免疫球蛋白G。
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
世界卫生组织已批准13种疫苗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包括mRNA疫苗和蛋白亚单位疫苗,开发更易于生产、更有效且具有更持久免疫反应的疫苗平台成为迫切需求。
综上所述,新冠疫苗的研发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进展,多种技术路线的疫苗已获批使用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疫苗研发也在积极进行中,同时,疫苗技术的创新和国际合作也在不断推动疫苗研发和使用的进步。